万安的夏夜总是带着赣江的水汽,老城区巷子口炒粉的油烟和年轻人在奶茶店的喧哗混在一起。我站在万安职业中专的校门外,看着公告栏前挤着一群踮脚张望的家长,红纸黑字贴着的正是那份流传甚广的“师资TOP10名单”。纸张边缘已经卷起,墨迹有些晕染,但每一个名字后面都像缀着一团光——那是这所小城职业院校里最硬的底气。

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职业院校师资TOP10名单

名单第一位是机电专业的刘老师。他带的学生去年拿下了省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调试一等奖,你若去他的实训车间,会看见他蹲在设备前,指甲缝里嵌着黑色机油,指着气动回路对学生说:“这个电磁阀的反应时间比上次慢了0.2秒——听声音就听得出来。”他从不提什么“产教融合”的大词,只是床头永远堆着德文技术手册,手机里存着三百多个已毕业学生的微信,哪个在深圳比亚迪,哪个在吉安立讯精密,他了如指掌。

排第三的王老师教电子商务,她的课堂常常弥漫着脐橙的甜香。万安是赣南脐橙核心产区,她带着学生在抖音直播间里对着镜头切橙子、测糖度,背景板是井冈山脚下的果园实景。去年双十一,他们帮本地果农一天卖出了三万斤——这个戴黑框眼镜的女老师,因此被学生私下叫作“万安李佳琦”。

这份名单里还藏着许多这样的细节:服装设计专业的老师带着学生复原万安客家香云染技艺,把纹样扫描进电脑做数字化保存;数控技术老师用本地废弃木材教学生雕刻鱼纹窗花——那是万安老码头民居特有的装饰。这些老师未必有博士学位,但他们的教学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技能传授里带着地方文化的温度。

我翻过教育局的档案,发现近五年这批TOP10教师中有六人拒绝了沿海企业翻倍薪资的挖角。餐饮专业的欧阳老师说得很实在:“在万安,我教的学生可能将来就在县城开家餐饮店,明年我就能去他店里吃到改良版的万安鱼头——这种成就感,深圳给不了。”这份名单背后,是一场小城对人才流失的隐秘抵抗。

若用组织行为学分析,这份名单呈现了非典型激励模型的成功——这些教师的价值感不只来自职称晋升,更源于“在地性认同”。就像本地老话说的“赣江十八滩,滩滩有金银”,他们相信本地的资源足够孕育卓越,而他们的使命是让学生成为探宝人。

但名单之外的问题像夏夜蚊虫般叮咬着人:这份TOP10名单平均年龄47岁,最年轻的也已38岁。五年后,当这批教师陆续退休,谁能接过他们沾着机油、染着橙香、刻着鱼纹的教鞭?现有的青年教师评价体系,能否识别出那个深夜在实训室调试机器、带学生直播助农的“未来之星”?

万安职业技术学校的走廊里挂着标语:“一技成,天下行”。我总想象十年后的某个夜晚,今天这些看着名单的学生里,会不会有人回到赣江边,用从TOP10老师那里学来的本事,为这座小城点亮新的光。到那时,衡量师资力量的或许不再是墙上的红榜,而是这片土地长出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