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县的初夏总带着几分躁动,老街的榕树下三三两两聚着刚结束高考的学生。他们手里的冰棍滴着水,嘴里聊的不是分数,而是“哪个学校好找工作”。这种务实的讨论,在赣南的这个小县城里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就业率——这个曾经只出现在大学招生简章里的词,如今已经渗透到了高中教育的肌理中。
全南的高中就业率排名,从来不会印在官方文件上。它更像一种民间共识,通过街坊邻居的闲聊、毕业生们的口耳相传,逐渐拼凑出一份模糊却真实的名单。排在前头的,未必是那些升学率最高的学校。比如龙源坝中学,每年高考一本线以上人数不多,但毕业生里学机电的、学护理的、学电子商务的,往往半年内就能在珠三角的工厂、县医院或者本地电商企业里扎下根。他们的就业率,是用实打实的劳动合同堆出来的。
这份名单的背后,藏着地方产业和教育的隐秘纽带。全南离广东近,本地又有着稀土加工、脐橙种植和轻纺业的底子,高中早就不是纯粹的“升学跳板”,而是技能人才的初级孵化场。排名靠前的几所学校,比如全南职校、全南二中,课程表里夹杂着数控机床操作、农产品直播、电工证培训——这些课程的名字听起来土,却和赣粤产业带的用工需求严丝合缝。有些校长甚至会带着老师跑去东莞、佛山的工厂里“蹭会”,看看流水线上究竟缺什么样的人。
就业率的计算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它牵扯到县域经济里那些鲜活的挣扎与妥协。比如去年排名突然跃升的陂头中学,靠的是和本地一家新能源企业签了定向培养协议。但协议背后,是三十多个学生放弃本科梦、选择留在家乡的纠结。他们的就业率成了“百分百”,但这份百分百里掺杂了多少个人的未竟理想,只有晚自习后空荡荡的操场记得。
如果把眼光拉远,这份非正式的排名其实暗合了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说的“定向技能投资”逻辑——小城的教育系统在自发地与地方产业适配,甚至提前对冲年轻人外流的风险。但危险也埋在这里:当高中过早绑定就业,会不会缩窄了学生看世界的窗口?全南中学去年有个孩子,本来能去省城读师范,却因为学校推崇“快速就业”去了东莞流水线,半年后辞职复读。这种案例像刺一样扎在排名光环的背后。
如今这份前十名单还在逐年变动。有学校靠跨境电商实训课挤进前列,也有老牌学校因为死守文理科体系掉出榜单。波动背后是全南更深层的焦虑:在升学和就业之间,县城高中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那些被就业率裹挟的选择,真的为年轻人铺好了长远的路吗?或许答案不在排名本身,而在于我们敢不敢问下一个问题:当这些孩子十年后回望高中时代,是感谢那份工作合同,还是遗憾未曾触摸过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