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山区的晨雾中,宁都县的清晨总伴随着竹篾与木槌的节奏,那是制作糍粑的开场白。传统的糍粑,是以糯米为原料,经过反复捶打、蒸熟、晾晒,再以特制的油炸方式制成,有着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但真正让宁都糍粑脱颖而出的,是那套由祖辈传承下来的炸制方法与技巧。

赣州市宁都糍粑的传统炸制方法及技巧是什么

清晨,老李头坐在灶前,手里握着一把老式石磨,一边将糯米磨成粉,一边哼着小曲。这磨子已经用了几十年,粗糙的表面布满裂痕,却仍能磨出细腻的糯米粉。他的手法讲究,每一道捶打都带着节奏感,仿佛在与时间对话。在老李的指导下,糯米粉被均匀地揉成团,再放进油锅中炸制。油温控制得恰到好处,火候掌握得精准,炸出的糍粑外酥里嫩,香气扑鼻。

但真正让宁都糍粑有名的是那一手“炸制”的功夫。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油炸,宁都糍粑的炸制讲究“三油三水”——即油温、水量、火候的精准配合。老李说,炸制时要先用冷油,再逐渐加热至180℃,油面微微泛起泡沫,糍粑在油中翻滚,表面形成一层金黄的外壳。这过程需要耐心,也需经验,因为稍有不慎,糍粑便会焦糊,失去原本的口感。

在宁都,糍粑不仅是节日的美味,更是文化的象征。过去,糍粑是客家人的日常食物,常常在农闲时节制作,象征着丰收与团圆。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炸制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油炸设备取代,但老李依然坚持用手工制作,他说:“糍粑的味道,是祖辈的汗水和智慧,是时代的烙印。”

然而,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挖掘的细节。例如,糯米的选用、油的类型、炸制的时间安排,甚至是炸制后的保存方式,都与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息息相关。在赣南的高海拔地区,糯米不易发酵,因此炸制时需要更细致的控制。此外,一些老一辈人还会在炸制后,用传统的竹制工具进行“擦油”,以增加糍粑的酥脆感。

如果我们从地方文化的视角来看,宁都糍粑的制作方式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地方生活智慧的体现。它见证了赣南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展现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与创新。但问题是,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兴起,传统工艺是否还能在今天的生活中找到立足之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是否还能保持那份对传统的执着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