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周二清晨,我站在安源区跃进北路的梧桐树下,看着穿各式校服的孩子匆匆走过。红色校服的往东拐,那是去安源学校的方向;蓝色校服的上了天桥,应该是城北小学的;还有几个佩戴着独特徽章的孩子,家长 …
清晨六点半,上栗县城的街道还带着未散尽的雾气,几个穿着校服的身影已经匆匆拐进巷子深处的李记炒粉店。他们书包里塞着美术颜料盒或是音乐节拍器,筷子夹起滚烫米粉的间隙,还在讨论着昨天专业课上的泥塑 …
景德镇的午后,窑火正旺。我站在老街口,看着一群刚放学的职校生匆匆走过,他们校服上还沾着陶泥的痕迹。忽然想起昨天在市教育局偶然瞥见的那份就业率统计表——景德镇职业院校前十的就业榜单,像一道隐秘的 …
站在浮梁县第一中学陶艺工作室的窗边,能看到学生手上沾着高岭土的白痕,指尖正勾勒青花纹路的细枝。不远处,窑炉的温度计停在1280摄氏度,那是瓷土蜕变的临界点。这种临界感,或许正是浮梁高中特色教育的 …
清晨六点半,浮梁县第一小学的教师宿舍楼已经亮起几盏灯。操场上传来轻微的脚步声——57岁的语文教师张英已经带着十几个住校的孩子开始晨读。她在这所小学教了三十四年书,鬓角染霜,手里那本泛黄的教案边缘 …
清晨六点半,乐平市的街巷还带着未散尽的凉意,但几所高中的校门前已是另一番景象。穿校服的学生咬着烧饼匆匆刷脸进门,送孩子的家长摇下车窗目送背影,直到身影消失在教学楼拐角才缓缓驶离。这些日复一日 …
景德镇的陶瓷之光太耀眼,常常让人忘了乐平这座小城的存在。但就在这片被瓷都光环笼罩的土地上,乐平的职业院校正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生长。那天我在乐平市教育局门口的公告栏前停住,白纸黑字的“职业院校 …
清晨七点半,乐平市洎阳北路的梧桐树下已经挤满了人。电动车斜插在人行道边缘,穿校服的孩子从后座跳下来,匆匆跑进铁门。这是乐平市第一小学的日常一景,也是本地家长心中“名校图鉴”的具象缩影。人们常念 …
那天路过渝水一中的科技楼,刚好看见几个学生扛着半人高的机器人零件往实验室冲,校服上还沾着机油痕迹。我突然好奇——这座小城的高中,究竟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特色专业家底? 新余的钢铁基因早就渗进了教育 …
清晨六点半,新余市渝水区的北湖路上已经能看到三三两身穿校服的身影。他们手里攥着单词本,书包沉甸甸压着肩膀,朝着那座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快步走去——那是新余四中的早晨,也是渝水区高中生态的一个切片。 …
走进渝水区一所普通小学的教师办公室,下午四点的阳光斜斜打在斑驳的木桌上,摊开的作业本旁搁着半杯冷茶。一位两鬓微白的老教师正俯身给年轻教师指点教案,指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藏着这座工业小城教育 …
清晨七点半,资溪县城的街道还带着薄雾,面包店刚出炉的第一屉香气混着樟树味道飘进实验小学的操场。穿蓝色校服的小女孩蹲在花坛边,不是看花,是盯着一只蜗牛爬过昨晚雨后的水痕。她班主任从旁走过,没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