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德兴市南门桥头等朋友,旁边就是市一中的高考喜报栏。红底黄字的展板密密麻麻写满了录取院校,但我的目光却被右下角一行小字吸引:该校2022年毕业生就业跟踪数据显示,直接就业学生中93%已在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稳定任职。这个数字让我愣了很久,原来在我们这个小城,高中就业率早就是各所学校暗自较量的隐形指标。

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高中就业率排名前十名单

德兴的中学教育生态很特别。这座因铜矿闻名的县级市,高中教育始终带着务实的金属质感。当别的地区还在比拼清北人数时,德兴的家长们在酒桌上比较的往往是哪所高中的孩子毕业后更快进到江铜集团下属企业,或是被江西铜业技校定向培养。这种独特的价值取向,让就业率排名比高考排名更具现实穿透力。

摸清本地的就业率排名需要些土法子。我通过教育局旧友拿到内部调研报告,又跑了三四家职介所核对数据,最后在铜矿档案室发现关键佐证——各家高中毕业生在职登记表。综合来看,市一中凭借与江铜集团的定向培养协议稳居榜首,其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甚至出现企业预付学费抢人的现象。实验中学靠着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冲到第二,他们的学生高二就能处理亚马逊国际站订单,毕业时人均手握三家珠三角外贸企业的offer。

最让我惊讶的是第三名的矿山中学。这所贴着矿区标签的学校,竟然把采矿安全课程教出了新花样。他们与宜春学院合作开发的VR井下作业模拟系统,让学生还没毕业就获得安全生产特种作业证。去年嘉晨铜业来校招工时,38个岗位名额被毕业生包圆,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当场加招20个储备岗。

扒开这些数据能看到更深的纹理。就业率前十的学校都在做同一件事:把德兴的金属基因编进教学毛细血管。铜都中学开设的金属材料分析选修课,教材直接用的是江铜集团质检手册;银山中学的电气控制课程,实训设备全是德兴铜矿淘汰下来的真家伙。这些带着铜锈的教学装置,反而成了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

我在德兴二中遇见个典型案例。高二学生陈明在车床实训课做的黄铜阀芯,被来校参观的浙江厂商看中,当场签下预录用协议。这个戴着眼镜的男孩告诉我,他的技术图纸改良自爷爷在七十年代德兴铜矿的工件笔记——某种意义上的技职传承正在这个矿城悄然发生。

就业率战争的背面藏着隐忧。排名第六的育才中学去年有17个学生被深圳电子厂高薪挖走,但校方跟踪发现这些孩子三年内转行率高达82%。副校长和我喝茶时叹气:我们把就业率做漂亮了,却没人测量这些孩子五年后是否还守着生产线。他的办公桌上压着张特殊地图,上面用红笔标记着每个毕业生就业城市的海拔——仿佛在担忧孩子们从山区突然坠入沿海流水线的不适感。

更微观的数据显示矛盾。就业率前十的学校普遍存在专业与产业匹配度错位,德兴的铜产业需要冶金技工,但学生们更倾向选择薪资更高的长三角电子制造业。市职业技术学校2023届毕业生有73人取得焊工证书,最终却只有9人进入本地企业,其余都流向苏州机器人制造厂。这种人才虹吸效应让本地企业不得不从更偏远地区招工。

我看着德兴街头穿梭的电动车队伍,那些载着高中生去实训基地的车辆,分明正在塑造着这个小城的未来肌理。当长三角的智能工厂生产线与德兴的矿山机械隔空对话,这些高中生成的就业率数据,实际上成了区域经济博弈的微观传感器。

或许真正该排名的不是就业率本身,而是这些孩子带着德兴铜矿印记的技能,能否在工业4.0的洪流中淬炼成不会被自动化替代的真本事。就像我在铜矿档案馆看到的那份1987年技校毕业生名册,泛黄纸页上那些用钢笔仔细描画的车工、钳工、电工,他们当中后来涌现出七个国家级技术能手——现在的就业率统计,是否漏算了这种时间维度上的价值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