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县城的早晨总带着几分烟火气,早点摊的热气裹着家长们的闲聊声,话题绕不开孩子的升学。哪所初中今年又考得好,哪个班主任带班有方,谁家孩子挤进了重点高中的预录名单——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像暗流一样在菜市场、校门口和微信群中传递。但真正梳理成文的“TOP10升学率学校名单”,却从未被官方白纸黑字地公开过。它更像一场民间的合谋,一份靠口碑、成绩截图和过来人经验拼凑出来的地下榜单。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初中升学率TOP10学校名单

我试着从几位退休老教师的记忆里打捞线索。他们提到万载二中时的眼神会突然亮起来,这所学校藏在老城区的巷弄深处,墙皮斑驳,但升学率常年稳居前列。一位带了三十年初三毕业班的老师抿了口茶说:“二中厉害的不是掐尖,是能把中等生‘炖’出味来。”他们的数学组自编了一套“分层错题本”,甚至细化到每个学生期末试卷上的失分题型都对应一组拓展练习。这种近乎手工业的精细,让他们在中考数学满分率上遥遥领先。

而新兴的私立学校如同异军突起。比如湘赣实验学校,靠着跨省挖来的特级教师和每晚三节的自习“加餐班”,硬生生把升学率冲进了前三。但数据背后藏着另一个故事:有家长偷偷算过账,三年花在周末培优和寒假冲刺营的费用,差不多相当于一辆家用轿车。这是用钱砸出来的升学率吗?或许不全是,但优质教育资源的军备竞赛早已悄悄蔓延。

乡镇中学在这个榜单上往往吃力。黄茅中学的老师曾带我翻过他们的物理实验室,设备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物件,但他们在过去五年里竟有两次挤进前十。校长苦笑着说靠的是“土办法”——每周日教师免费补课,班主任晚上挨家挨户收手机。那种带着泥土气的坚韧,让人很难单纯用升学率数字去衡量他们的付出。

梳理这份非正式榜单时,我发现一个悖论:排名靠前的学校反而越来越抗拒谈论排名。二中校长私下提过:“升学率是昨天的船票,登不上明天的船。”他们开始偷偷缩减刷课时长,增加农耕体验课和编程工作坊。这种转向悄悄映射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国家政策大力推行“双减”和素质教育时,县域中学的升学率竞赛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转向?

更值得玩味的是,万载的TOP10名单里几乎没有出现过真正的“黑马”。教育资源的分化像一道隐形的墙,乡镇学校靠苦读偶尔能撞破一次,但很快又回归原有格局。有研究教育公平的学者提到过“蜂窝效应”——每个好学校都像一个蜜源充足的蜂巢,不断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和教师,形成闭环。这种微观层面的马太效应,或许比榜单上的名次更值得担忧。

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哪十所学校上了榜”,而是“这份榜单本身改变了什么”。它像一面镜子,照出县域教育的荣耀与焦虑、坚守与异化。当城里家长捧着升学率名单择校时,黄茅中学的后山上,初三学生正举着风筝线奔跑,班主任喊的是“注意风速对抛物线的影响”——你看,哪怕放风筝,他们也没离开过知识点。这种无孔不入的教育智慧,才是万载真正的地下榜单。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那份流传在家长群里的TOP10名单时,不妨多想一层:在数字的背后,有多少是真正可持续的教育创新,有多少是透支师生心力换来的昙花一现?当一所乡镇学校终于挤进前十,却又在第二年消失于榜单时,究竟该庆祝还是反思?或许答案就藏在万载清晨的早点摊烟火里,藏在那些欲言又止的教师眼神里,藏在每一本被翻出毛边的错题集里——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敢直面这些答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