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市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太多值得孩子们探索的角落。作为一所幼儿园的教育者,我常常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本地文化的好奇心常常被简单地引导为“认识几个历史人物”或“背诵几句民谣”。但真正触动他们的是那些具象的场景和感官体验,比如老街巷口的青石板路、老屋檐下的风雨瓦、茶馆里飘出的茶香。这些场景不只是背景,它们是文化传承的起点。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们带着孩子们去参观赣州市的“客家文化园”。当孩子们站在客家围屋前,看着墙上剥落的彩绘壁画,听老师讲述“三雕一画”的艺术手法时,眼神中闪过一丝专注与向往。这让我想到,孩子们对文化的好奇,往往源于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场景。如果我们能将文化教育融入这些场景中,而不是用抽象的语言讲解,效果会更佳。
在赣南,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如何让这些文化元素以更有趣、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方式呈现呢?比如,我们可以设计“寻宝游戏”——在幼儿园的户外区域布置一些与当地文化相关的小线索,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互动来寻找答案。这样的游戏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还能让他们在过程中自然地了解赣州市的文化脉络。
不仅如此,我们可以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比如赣州市的赣江、山川、茶田,设计“自然文化探索”课程。孩子们在观察植物生长、记录水系变化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家乡的生态与文化联系。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学习,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让孩子们记住。就像我带班时,曾设计过一次“茶文化小课堂”,孩子们在茶馆里亲手泡茶、品茶,了解茶的种类、制作工艺,甚至听老师讲述“茶圣陆羽”的故事,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课堂上的说教更深刻。
但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让这些文化教育更贴近孩子的兴趣?是否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艺术等方式,让文化变得有趣而生动?比如,我们可以尝试用“文化角色扮演”来引导孩子,让他们扮演赣州市的市民、历史人物、自然元素,通过角色体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或者,我们可以结合绘本、动画、音乐等多元媒介,构建一个更丰富的文化学习空间。
其实,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赣州市的文化丰富而多元,如果我们能以孩子的视角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也许就能让这些文化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一部分。那么,你认为,未来的文化教育,应该怎样更贴近幼儿的兴趣与认知呢?